那些MBA教我的事: El Pais。Financial Times。Wall Street Journel




暑假到了,不只學校裡沒有什麼人,連報紙都只剩下El Pais.

El Pais是我在這兒半年多來從來沒有拿過的報紙;大概是受到黃老闆的影響,心中一直隱隱約約感覺Financial Times(FT)才是王道,每次一到學校,一定會先到lobby拿一份FT,這個動作就好像打卡一樣理所當然,至於後來FT是拿來包水果還是包垃圾,這我也不便回答。

當我最近發現El Pais只僅存的報紙,不得不拿起來翻一翻,才意外發現它是The global edition of the New York Times,還有翻譯西班牙當地的重要新聞,真有“如獲至寶”的感覺,也暗暗感歎過去半年來真是有眼不識泰山。

回想起還在MIT的時候,如果離開宿舍的時間夠早,常常可以在大門前拿到免費的Wall Street Journal(WSJ);在Sloan的career office的lobby,也常有免費的FT可以拿。有一次我手裡拿著WSJ走進E51 lobby (MIT的特色之一就是怕人家不知道它是理工強校,阿宅心中的聖殿,每一棟建築都是用數字編號),我的好友Arron看到居然說"Annebel,你手裡拿著甚麼?WSJ?你不要假裝了,你明明就是在WSJ裡裝放著時尚雜誌吧!" 當下我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覺得賤嘴Aaron每次都好有梗好好笑,一方面又想說難道我在大家心中的形象就是這樣嗎?

但我不得不承認,不管是WSJ或是FT,我通常只會看頭版跟裡面關於藝術文化表演等等的版面;至於道瓊或那斯達克指數,石油一桶多少錢,還是美金歐元今天匯率,兩年MBA念完了,我還是只有看到數字的排列組合,心中一點感覺都沒有。FT weekend "how to spend"的特刊,對我來說永遠比companies&markets引人入勝; 還有ART那一落,也遠比西班牙財政危機或是希臘政府快要倒閉,歐盟到底該怎麼辦的歹戲拖棚連續劇來的精彩萬分。

兩年多前,還在申請MBA的時候,我曾經有一些幻想,或許念完MBA後,我會變成一個"很厲害的人“,對於金融新聞可以侃侃而谈,對於政經局勢可以有一番見解。兩年多後,MBA念完了,我並沒有變成當年我幻想的"很厲害的人“,可是我也沒有幻想破滅的失落感;並不只是因為我對於財務金融依然沒有熱情,也是因為我更瞭解自己的本質,我更清楚我是誰,可以成為我心中那樣的"很厲害的人"很好,但我現在做這個樣子的我自己,我也覺得很好。

有些時候,我不太確定,在這兩年的成長或改變,究竟是MBA教會我的事;或是,這些是一種隨著年齡和生活經驗的增長,自然而然會有的成熟。但我還是要給MBA一些credit,因為,這個環境和教育,確實把我推出了我的舒適圈(comfort zone),雖然我得了一種只要聽到Finance這個字就整個人不舒服的病,可是我還是去經驗了這件事;上課時的舉手發言,我從準備要舉手的時候就開始臉紅心跳,到後來可以比較自在的在整個教室的注目禮下把我的想法說完。我知道了我還有很多事不會,但我也知道了,很多事,只要我願意去嘗試,我可以多懂得一些。

If there is no struggle, there is no progress.

-Frederick Douglass

確實就是在那些很痛苦很掙扎的時刻撐過去之後,回頭一看我才發現自己的成長。就好像,曾經我很掙扎的要找出“我的想法”,但現在我發現我可以對每件事情有“我的想法”,而且,可以很客觀的去看“我的想法”,沒有太多是非價值判斷。現在遇到那些很struggle的時刻,我可以在心中把它轉化成成長的機會,我也可以告訴自己,不需要要求自己做到心中的一百分,做就對了,自己給自己打分數並沒有甚麼意義。

MBA沒有像我當初想像的,把我變成一個很有競爭力的強者;我不知道當一個很有競爭力的強者的感覺如何,但我知道現在這樣每一天都認真的生活,選擇做我真心想做的事,我過的很開心。我還是很喜歡聽我的同學們討論他們對於政經情勢或是投資的獨門見解,很喜歡聽他們討論去Amazon好或是google好,我也很喜歡在逛博物館的時候,發現自己不只看到了哪一個作品有特色,也開始想起了這個展覽的operation好不好。這就像是不管今天拿到的是FT,或是El Pais,我都會很享受讀報紙的時光。我喜歡這樣。

註:7/15星期五的el Pais頭版驚見小熊維尼!而且居然是Business版裡的新聞,尼砍砍~叫我怎麼能不愛這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365-69] 忍字頭上一把刀

[365-77] 新加坡人這樣說 Part 8

新加坡人這樣說 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