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1的文章

艾未未. 缺席 @ 臺北市立美術館 TFAM

圖片
圖片來自: 臺北市立美術館網站 第一次知道艾未未,是好多年前,在某一本書上看到作者採訪艾未未的工作室,當時只覺得艾未未這個名字好有趣。 第二次聽到艾未未,是去年在List Visual Arts Center實習的時候,David提到 Ai Wei Wei,聽起來像是“愛薇薇“,沒聯想到艾未未前,我還在想哪個藝術家名字取得那麼浪漫呢...XD 第三次看到艾未未,是在今年五月的紐約。帶著爸媽逛完中央公園,走到第五大道上時,看見了他的十二生肖銅首。我當時直覺這應該是一個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果然找到一個簡介說這是Ai Wei Wei的作品。 第四次讀到艾未未,是今年中國政府羈押他,在Financial Times上整版的報導。 然後,艾未未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辦個展,正好就叫做缺席。還在上海看到了這個消息的我,當下就決定回到台灣一定要來看這個展! 和半年多沒見的Pandora,相約在北美館lobby。看到十二生肖的時候,我倆真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上一次看到這些銅首,可是在紐約第五大道的小廣場呢!當時我和Pandora在紐約一別,也不知道到底甚麼時候能再見面。在這樣的前提下,看展的過程裡,我們大部份的時間都在聊天跟update近況XD(對不起當時在我們附近的觀眾們)。 艾未未本次展覽的作品中的大部份,在我看來有一貫的主題:用不同的材質來表現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比方說用板凳疊成了葡萄,比方說陶製的可口可樂罐,比方說大理石做的安全帽和監視攝像頭,還有瓷做的西瓜(這個我好喜歡!)這樣的做法,我個人認為是要挑戰觀眾對於日常事物習以為常的看法。 在表象之下,我們是不是真的有去思考過事物的本質呢? 就像是看到了安全帽,卻發現那不是我們直覺以為的塑膠安全帽,而是大理石的雕刻。表象(塑膠)與本質(大理石)以及形象(安全帽)的關係與衝突,是對觀眾的一種提示。或許下次在贊同或反對一些事情(比方說政府新政策)前,在看到表象直覺性的贊同與反對之外,我們或許應該給自己一些時間思考那背後的本質,或是動機與目的。在生活上的事也該如此。 展覽資訊在此: 展期 :2011/10/29 - 2012/01/29 地點:一樓1A~1B、 本館大廳 地址 : 臺北市10461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週一休館,但週六開放到晚上八點半喔

【旁觀者Spectator】陳怡潔 何采柔雙聯展 @ 非畫廊

圖片
知道Joyce是在去年初夏(居然只有一年多嗎??好像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當時我想要找跟藝術相關的暑假實習,Kelly知道後很熱心地介紹我跟Joyce認識。當時透過email和電話,跟她請教了一些關於藝術的事情,雖然後來我沒有回到台灣,決定在List Visual Arts Center intern, 但一直都很感謝她對素未謀面的我分享了這麼多。 跟她聯繫前,Kelly跟我說只要上網查查Joyce Ho,就可以看到她的作品了。於是我google出一些她的作品,第一幅看見的 One Hundred Nights Dreams ,就讓我深深著迷,我真的是第一眼就喜歡上她的作品。 非畫廊的新聞稿裡是這麼介紹Joyce的: “ 大學所學與藝術沾不上任何一點關係的何采柔,卻是近幾年台北畫廊圈最受矚目的新人之一,作品曾於上海美術館、上海當代美術館、北京今日美術館展出,今年三月在邁阿密普萊克斯國際藝術畫廊(Praxis International Art)舉辦個展,曾獲得日本神戶雙年展評審特別賞、國際研究生繪畫大賽(MFAnow)首獎。何采柔除了繪畫創作,也進行舞台設計,曾為河床劇團的「Electric X!」及「開房間」戲劇演出操刀。因此他的作品中總是充滿「戲劇性」,將劇場元素轉移到日常生活裡的場景以及情境,畫面瀰漫某種詭異、游離的氣質。” 這裡提到的“將劇場元素轉移到日常生活裡的場景以及情境,畫面瀰漫某種詭異、游離的氣質”,我認為是相當精準的描述。這也是我喜歡她的畫的部份: 那種畫面上抽離現實的戲劇性,跟她帶著柔美迷濛感的筆觸,強烈的衝突性非常地吸引人。 推薦給大家這位我非常喜歡的藝術家,有空可以到非畫廊看看這個聯展喔! 展覽的相關資訊在此: 展期:2011-12-17 - 2012-01-21 地點:非畫廊(台北市長安東路一段4-1號) 週一至週六 上午十一點到晚上七點 相關連結: Joyce Ho Paintings 非畫廊新聞稿

最近在意的一些事之-- 畫畫 ing

圖片
好像是因為這一年來,常常在看展覽逛美術館,看著看著,經常心中就一把熱火熊熊的燒起來,好想好想,也做些什麼。那種心情,並非想要立志做個藝術家,比較像是希望有一些”作品“,紀錄自己的生活,紀錄自己走過的人生,可以有一些具象的東西,留下來讓身邊的人看見我在想些甚麼,我在做些甚麼,確認自己的存在也更瞭解自己並不瞭解自己的部份。 這一股創作的衝動,在上海的時後變得更明顯了;還曾經想過要找一個美術教室學畫畫,當作是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但當時查的到的教室不是太遠,就是只開給兒童上,後來只好作罷。跟自己說,還是先從認真寫部落格開始先好好鍛鍊毅力吧吧吧吧你! 直到近一個月內的兩個機緣,讓我真正開始拿起畫筆。 機緣一是在 Role Models 中提到的,認識了黃老闆家的朋友- 解叔叔。解叔叔是個充滿了活力和創意的人,見到他的第一刻,就感覺自己好像被他感染了一樣,也跟著“快樂指數上升中”。那天,解叔叔帶我們去參觀他的工作室,聽到解叔叔說他從13歲畫了第一幅油畫開始,就沒有停過。即使是之前工作忙碌的時候,也是一有機會就會拿起畫筆。非科班出身的他,就這麼堅持興趣畫了五十年,退休後已經辦了無數次畫展,下個月在上海又會展出一批最新的佛像創作。解叔叔的熱情與毅力,讓我相當地佩服,從此就有“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一樣”的念頭在心底繞啊繞地,三不五時就會想起這件事。 機緣二是我親愛的香香老師。香君先前跟 Fion 老師學過插畫,最近常常把她的作品po在Facebook上,每次看了她的作品,就讓我覺得有一種暖暖的,很幸福的感覺。十二月中,我們一起到她家裡畫聖誕花圈,幫阿坤過生日。那一天是我第一次玩透明水彩,畫出來的花圈有好多好多的顏色,也很有模有樣,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後來還把這天畫的花圈當成聖誕卡,email給好多好久不見的朋友祝福他們聖誕快樂。 回到台中,第二天我就衝到附近的文具店,買了透明水彩,調色盤,水彩紙和毛筆(毛筆比水彩比好畫喔),又到誠品買了水彩入門的書。我深知自己向來是個一頭熱的人,不知道這股“一頭熱”可以持續到甚麼時候,所以想說,一定要趁現在開始行動,不然那股熱血消失了,不知道甚麼時後才會再拿起畫筆呀。 從那天開始,我幾乎每天都會花一個鐘頭畫畫。一開始想畫什麼就畫什麼,很快就發現怎麼都畫不出我想要的“感覺”呢?趕緊call out 香香老師求救後,知道了一些基

最近在意的一些事之-- 雜貨

圖片
在廣告公司工作的那四年,我和公司裡可愛的女孩兒們成了不只是同事的好捧遊。於是乎,他們在不同時間裡著迷的事情,我也都一一參與了。比方說,有一個冬天大家一起瘋狂的織毛線(人生中第一條也很有可能是唯一的一條棒針打的圍巾就是當時的作品),或是說和香香還有阿儂一起去瑜珈課。還有一些沒有參與到的,比如說手做果醬,手做包包...看著她們充滿了美感的成品,我也在心中昇起了一股幸福感。 這兩年多來,雖然我都不在台灣,但拜FACEBOOK所賜,她們生活裡精彩的片段我也都一一的被update到了。其中,我想讓我開始在意雜貨的,大概就是阿儂的相簿吧。 說起阿儂,我會用“尊敬”這兩個字來形容我對她感覺。比我還要更“天蝎座”的她,總是把事情做到了極致!織毛線要織到一個極致,收集娃娃也是一個極致,連理財也都是一個極致喔(第一個買房子的女孩兒!) 有了新家的阿儂,常常把家裡的佈置或是在家裡做的事情拍下來分享給大家,看著相片中她家裡那溫暖又cozy的感覺,我也忍不住開始想像,如果我真的終於settle down了,不管在上海還是新加坡,我想要把家裡弄成甚麼樣子呢?住過巴賽隆納也在歐洲旅行過,我喜歡歐洲那種充滿了鮮明色彩的明亮風格; 但常常跟女孩兒們在一起的我,也覺得日系的雜貨風或是手做風格非常的紓壓... 就這樣,突然之間,根本還不知道以後要住在哪兒的我開始非常在意室內佈置,也關心起了雜貨。走進書店一定會去看看關於室內佈置的書,尤其是歐洲風跟日系手做風;看了之後還會有很強烈的衝動想買下來當reference! 我喜歡像這樣木製的餐桌。也很希望以後能夠擁有像餐桌一樣大的書桌。感覺好像坐在上面就可以畫出很漂亮的畫,寫出很棒的文章一樣~ 很多小元素可以讓家裡變得很有fu!我想要以後家裡有個相片牆,有很多木製的生活小物,放一些蠟燭讓夜晚變得很浪漫。 最重要的是要有很多綠色啊!綠色的小植物,或是一些花朵,會讓家裡感覺更溫暖,更讓人捨不得離開。 翻著這些圖片,雖然看不懂日文,但嘴角已經忍不住上揚起來!加油加油,希望2012我可以實現開始佈置我的家的夢想,築一個漂亮舒服的窩,讓生活更幸福,也可以讓朋友常常來轟趴!

最近在意的一些事之-- 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

圖片
大約是十一月的某一天無意間發現這個部落格: 編輯病 ,這是大田出版社的部落格,以最近他們出版的書為主題,除了書的介紹外也有一些特別企劃。 第一次逛到這個部落格時,正好當時的主題是: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本人我呢,正巧曾經是一個愛寫筆記的人,也曾經相當為自己的筆記感到自豪,連在MIT的時候同學都曾經靠我的筆記完成小組作業呢!(仰起下巴)(不過好像也只有那一次XD)。正因為筆記,手帳,日誌這一類的主題總是莫名的吸引我,所以當我看到這一連串關於筆記術的介紹後(尤其是青小鳥和甜點女王的筆記本),心跳瞬間變很快,血液也迅速的流動.....是的,也就是說我整個人熱血起來了! 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常常想起那一連串的文章,也開始“暖身”,看電影的時候,讀書的時候,想到什麼事情的時候,我會拿出久違了的筆記本,把那些讓我感動的人事物記下來。 上個禮拜回到台灣,到誠品逛了一圈又找不到這本書後,我就在PChome訂了這本書*。書只讀了一半,我就開始翻出這兩年陸陸續續買的筆記本,然後選定了在Amsterdam 買的 Heineken 筆記本(看起來跟Moleskine超像!)開始了我的lifelog! 到今天約莫一個禮拜了,我的一頭熱尚未減退,還越燒越熱。真的很希望這個讓我非常在意的筆記術能夠一直堅持下去!在此分享一些,在一個禮拜的練習中有的一些感想: 1. 正如作者所說,面對筆記本的時候,就像是在和自己對話。拿出筆記本寫下幾個小時內發生的事情的時候,我常常在紀錄行動之外,也浮現了一些更深一層的想法。 過去或許在一個人的時候,或是慢跑的時候,或是旅行的時候,偶然想到的一些事情,或是一些靈光乍現,常常在轉換到下一個場景之後也就被遺忘了。而現在,因為我開始鍛鍊一天記好幾次筆記的習慣,這些想法都被捕捉下來,並紀錄在紙上。 因為要一直重複著,面對我寫下的事物,讓我有一種“和自己正面對決”的感覺;想要完成的事情,一直看到自己把它留在那裡,或是一直拖延,感覺是有點難受的。或許,我希望留下來的紀錄,就是一個會讓我引以為傲的我,如書中所說“被筆記本注視著”的感覺我確實感覺到了,也因此能夠完成更多事,看到自己每一天努力的痕跡,充實的活著,感覺很好! 2. 在書裡,作者提議將生活中的點滴都剪貼到筆記本裡,比方說參觀博物館的票根,搭車的車票,讓筆記本紀錄當下的”空氣“。剪貼這個動

問孔子:張洹個展 @ 上海外灘美術館 RAM

圖片
離開上海前的週末,我想了又想還是很想看看這個展覽,於是匆匆地趕在上午十點開館時間就到了外灘美術館。 第一次到上海的美術館,我就是到了外灘美術館,當天正好是張洹個展的開幕,只有開放讓媒體進入參觀採訪,我並沒有真的看到展覽的內容。後來我買了Bazzar Art 芭莎藝術*,正好介紹張洹還有這次的展覽,當時我只翻了開頭張洹早期的介紹,看到太多讓我覺得creepy的行動藝術:比如說是他在北京的一處公廁,脫光了身體塗上了蜂蜜然後坐了很久讓蒼蠅附著在他的身體;又或者是躺在草地上,抓滿了蚯蚓放在嘴裡...這麼”前衛“的表演藝術,讓我覺得有些不舒服,想說這大概不是我的菜吧,就沒打算再去看這個展。 直到在上海的最後一週,開始整理所有的書報雜誌,我把芭莎藝術裡的張洹專題整個讀完,開始有了不同的想法。一來是因為張洹已經不再做行動藝術,回到中國後他有了許多新的創作元素,比如說是香灰畫和牛皮巨人,香灰畫的概念. 製作方式以及完成的作品讓我很感興趣,讓我開始很想親眼看看香灰畫的成品。二來,前些日子的生活體驗,讓我給了自己一個小目標:be open-minded。展覽看多了,我已經知道自己喜歡甚麼,不喜歡甚麼,所以開始“偏食”,我希望能夠回到最初接觸現代藝術的時候,那種不事先假設我對展覽的喜好或是展覽的好壞,只是讓自己去認識更多,瞭解更多,我才能學習更多。也就是這樣,在睡眠嚴重不足的那個星期六清晨,我跑到了外灘參觀了張洹的個展。 因為看過了很多篇關於這個展覽的報導,所以我事先就知道了會有一個巨大的孔子等著我的到來... 但當我走進二樓用簾子隔起來的展示空間,親眼看到它的時候我還是抖了一下XD。 問孔子no. 2 的裝置,是張洹初次使用矽膠的創作,是依據明朝無名氏所繪的“孔子燕居像“製作。因為這個人像之巨大(高度接近四公尺),原本用來製作人像的材料都變得不再適用,製作上經由許多的實驗才完成這個如此仿真的成果。比如說孔子的頭髮和毛髮,他和工作室的人員嘗試了許多不同的材質才找出真正適合,看起來仿真程度很高的材質。走近看看這在水中的孔子像,矽膠在上色後呈現了接近真實皮膚的質地,還有著一根一根“種”上去的細毛,除了詭異之外其實我想不到其他的形容詞。 在孔子的胸前安裝了一個機器,一旦感應到有人站在孔子像前,胸口那塊皮膚就會開始如呼吸般的起伏,看起來像是呼吸又像是心跳

14隻老鼠

圖片
有感於自己近來過於怠惰,很少到健身房報到,上週一我特地不搭出租車,步行到前兩站的地鐵站,希望走上一個小時的路能夠喚醒我的健身魂,也想順便看看愚園路上的風景,參考一下如果之後定居這一區到底合不合適。因為是臨時起意,身上還帶著一本當時讀到一半的steve jobs傳記中文版,但我還是就這麼硬上了,還覺得自己一手拿著這麼大本書走在路上似乎有點“假掰”哈哈。 愚園路不大,但正好和南京東路平行也相距不遠,一路上看見兩邊有很多小區,兩旁的房子看起來有一點租界的味道,搭配的沿路的法國梧桐樹看起來有些浪漫。所以雖然走了很久,但看到很多新鮮的沒見過的小店鋪,觀察著路上的人,卻也覺得不累還挺有意思。就快走到靜安寺的時候,經過了一間在上海第一次看到的繪本店,我馬上衝過街進去瞧一瞧。 繪本店裡佈置的很溫馨,有一種像是走進了繪本裡的感覺,我在裡面看到好多小時候我超喜歡的繪本,隔了這麼多年,意外的看到這些當年心愛的書,感覺份外驚喜還有些奇妙。雖然隔了十幾年沒有讀,可是我一看到封面就記得哪些是我以前讀過的,大多是漢聲出版的繪本,還想了起來那些都是一個堂哥家裡的書。小時候有一段時間,家裡環境不是很寬裕;有一次到堂哥家裡玩,發現他家客廳的櫃子裡有好多好多的書,從此之後我常常放學回家吃過飯,就騎著腳踏車跑到他家去看書。好像有幾次堂哥根本不在,我也很大方的就跟伯公說我想要看書,然後就在別人家的客廳很大方的坐下來看起別人家的書XD。回想起來,小學的我經常處於一種對閱讀“飢渴”的狀態,想像一個二年級的小孩,自己一個人在太陽下騎了20分鐘的腳踏車,就為了想把一整個書櫃(別人家)的書都看完; 後來大概是四年級的時候還看到沒有書可看,就開始到爸媽的書櫃裡拿書來看,有時候半夜不睡覺就著小夜燈讀著我根本看不懂的書,嚴格說起來我根本就是在讀字不是在讀書吧。(人體解剖學中文加英文我根本看不懂還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真是見鬼了) 在這麼多書裡面,有一些書很特別。這些書是我不管看過幾次,都還會一直想把它們拿出來再看一次,而且明明內容我全都記得,卻還是每看一次每感動一次。比方說小學五年級我第一次讀蕭麗紅的千山有水千江月,後來我每個禮拜都會從教室後面的書架上拿出來重新讀一次。如果要把這些特別的書像蘋果員工一樣來編號,可以拿到00號的就是”十四隻老鼠大搬家“跟”十四隻老鼠吃早餐“了。那也是在小學教室的圖書架上的書,後來

兩岸用語大不同 [12/8更新]

圖片
昨天黃老闆帶回了這片我們在巴賽隆納就很想看的 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印象中台灣翻譯成:猩球崛起;所以當我看到DVD的封面寫著猩球崛起,我覺得很自然,但緊接在後頭的猿人爭霸戰之 猩凶革命 ,讓我瞬間爆出大笑!!辛亥革命不愧是民國百年的熱門話題,連電影都要趕搭這股風潮,猿人都要來個猩凶革命。 因為這件事情讓我回想起來,這兩個月來我學了很多”陸式中文“。一樣是中文,但不同的說法和用字總是帶給我很多新鮮的感受和樂趣。為了紀錄我在上海”localization"的過程,決定要從今天開始,把我學到的新用法/名詞都記下來,並且持續更新在這裡~ ---- 編號/陸式中文/台式中文/英文/(註解) 1. 出租車/計程車/taxi 2. 小票/ 收據/ receipt 3. 大拐/ 左轉 4. 小拐/ 右轉 5. 師傅/ 司機先生 / taxi driver 6. 大堂/ 大廳 / lobby 7. 服務員/先生,小姐 / waiter (餐廳用) 8. 不用謝, 沒事/ 不客氣 9. 充值/ 加值 (一般人口語都說充值,但我在上海地鐵也看過寫加值的指標) 10. 西蘭花/ 青花菜/ broccoli 11. 三文魚/ 鮭魚/ salmon 12. 衛生間/ 廁所, 洗手間/ washroom 13. 幼兒園/ 幼稚園 14. 小區/ 社區 15. 動車/ 高鐵 (11/17補:後來發現這裡也說高鐵,動車跟高鐵其實都是和諧號,只是速度不一樣而已) 16. 打包帶走/ 外帶 17. 拉卡/ 刷卡 18. 有戰/ 有搞頭 19. 新西蘭 /紐西蘭 20. 青菜/ 青江菜, 芥藍菜 (這兩種青菜都常常被稱為青菜) 21. 豆奶/ 豆漿 22. 火腿腸/ 火腿 23. 水餃/ 餛飩 (有些地方餛飩也叫水餃) 24. 米飯/ 白飯 (要說我要一碗米飯,不是給我一碗白飯) 25. 酸(牛)奶/ 優酪乳, 優格 (這裡的酸奶很微妙,是一種介於優格跟優酪乳之間的濃稠度) 26. 玉蘭油/ 歐雷/ olay 11/17更新 27. 土豆/ 馬鈴薯 28. 西紅柿/ 番茄 29. 宣講會/ 說明會 30. 軟件 / 軟體 31. 互聯網/ 網路 32. 奢侈品/ 精品

Role models

前兩週黃老闆的家人來到上海停留了一段時間,和之前在巴賽的“導遊”角色非常不同,這次我比較像是“伴遊”,跟著他們一起參加朋友安排的行程一同出遊,或是與老友相聚餐敘。 對於黃老闆的家人熱情地邀請我一同參加他們的家庭聚會,我心中非常感動也非常感謝,不僅是因為和他們共度的時間非常的溫暖快樂,我也因此遇到了許多令我非常敬佩,或是看到了很多值得我學習的人事物。 和黃老闆家非常不同,我家走的是一個低調孤僻的路線(XD)。說到我們一家四口,經常讓我想到“遺世而獨立”,因為從小到大,我們很少和親戚朋友一同出遊,爸媽也很少和同事或朋友往來,他們當然還是會參與一些同事朋友的活動,但是基本上都是他們兩人出席,而且也從不邀請朋友來家中作客。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我,一開始和黃老闆還有他的家人互動的時候,經歷了傳說中的“cultural shock",比方說我們剛認識的時候,看到他電話一打就找了十幾個朋友來家裡吃吃喝喝玩玩,我心中有一個很大的"!",因為在我家的culture裡,家是非常私密的空間,找朋友來家裡這種事情是要很久以前就跟爸媽報備,然後家人還要張羅準備,看他如此輕鬆的把家當成一個和朋友聚會的場所,我心中感覺超奇妙。(順道一提,從小到大,來過我家的朋友只有三個人) 這讓我想起來,在讀MBA的時候,我瞭解到一件事,如果想要讓自己的觀點甚或行為有所改變,接觸與自己的生活或行為模式不同的人事物是一個關鍵。另一個關鍵,就是要 be open-minded。如果沒有一顆開放的心,那麼在看到與你不同的人事物,或是接觸到新的人事物的時候,你會反對.質疑而不是去理解和接受這些新的人事物。 對我來說,接觸到黃老闆一家這樣截然不同的文化,是一個改變的契機。與他們相處,和他們的朋友往來,非常不同我以往的經驗,這讓我意識到這些年來,大部份的"我",是處於一個比較封閉的狀態,我可能還有些刻意的要把自己收闔起來,潛意識中或許是想要保護自己免於被他人評斷。發現到我其實不若自己以為的外向開放,其實我是有些驚訝的,但也是在看見“真實的自己”後,我開始從這些和我不同的人們身上學到了很多事情,也樂於接受這些學習/體驗對我的影響,並欣然看到自己的一些改變。比方說,我觀察到自己開始能夠在朋友或家人面前開放更多,展現更多的自我,甚或在”空間“上的開放,我開始希望能